未来世界,机器与人的分界变得模糊,肉体可以改造,大脑可以连上芯片。
同样赛博世界里还有着随处可见的光污染、腐败的垄断集团、极尽的消费主义以及严格的阶级。
但是赛博朋克却不知不觉地土了起来,变成了“万物皆可Cyberpunk”:
而受赛博朋克影响的蒸汽波(Vaporwave)也被土味化,从复古变成了古中有土。
嘉 禾 天 橙 国 际 大 影 院李老板 – 她,就是东京
以前的蒸汽波怎么看都透露着轻松、致幻、复古的味道,像是另一个平行世界的艺术和音乐。
有的人眼中,蒸汽波是美少女战士,怎么看都有着粉色泡泡。
有的人眼中,蒸汽波则是石膏雕塑、windows弹窗、20世纪的怀旧产物:
总之,蒸汽波总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年轻人的想象力,像在大粉色澡堂泡了一次澡一样让人神清气爽。
但是慢慢地,蒸汽波开始大流行,土味趁火而入,有心人将两者结合了起来。
低保真画面配上东北好大哥范德彪,李会长都想递根华子:
蒸汽波既是批评和讽刺后工业时代的消费主义社会,80年代的雅皮士文化。
同时那种低保真音质和Album Art也展现出了好奇与迷恋的怀旧感。
看了这段解释,是不是感觉脑袋瓜嗡嗡的,看不出个所以然。
在蒸汽波的概念世界里,复古未来以及反乌托邦经常被提及。
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的未来幻想中,城市应该是这样的:
落日余晖,高楼林立,人们惬意地行驶在公路上,和谐又宁静。
蒸汽波这种风格的出现是对消费资本主义、流行文化的讽刺及批判。
蒸汽波创作者往往也有着对怀旧的特别情愫,上面我们讲到的石膏像,windows弹窗,无不是怀旧的产物。
同时你也会发现蒸汽波元素里有大量日语、动漫等元素。
而这里,我们就要提到蒸汽波中大部分的采样来源:city-pop。
上世纪80年代,日本经济空前繁荣,everybody都有钱,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也借势腾飞。
人一旦物质上吃喝不愁,就要开始琢磨精神上的快乐,因此流行乐也迅速发展,disco、funk,只要是能让人听了舒服的音乐都发展起来了。
city-pop(城市流行乐)就是其中的巅峰音乐。
但是好景不长,日本的泡沫经济大厦崩塌了,这些音乐也不再流行。
与其说蒸汽波er大量采用city-pop是因为怀念这段时间。
不如说这段时间的各种元素成为了蒸汽波er的童年回忆。
他们怀念的是这些元素给自己童年带来的回忆,红白机、动漫、古早广告,都成为了他们二次创作的素材。
而讽刺的是,这种最早用来反消费主义、资本主义的艺术如今却被消费。
况且,现在的土味在年轻人中也隐隐成为了另一种流行文化。
在纪录片《杀马特,我爱你》中,讲述了土味鼻祖“杀马特”的历史。
纪录片导演李一凡第一次知道杀马特时,特别兴奋地和学生讲:“这就是朋克,这就是审美自觉。”
他觉得杀马特就是中国的嬉皮士,抗拒着不可逆的消费主义。
但是拍了片子,对杀马特深入了解之后,他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。
杀马特的群体中,有一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,他们早早辍学,平均14岁就进入了工厂,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,一个月只有一两天的休息时间。
长时间的工厂工作,让他们的生活枯燥乏味,他们渴望被人关注。
他们想要找到一种刺激的方式获取关注,或是把自己脆弱的内心武装起来。
就像现在我们喜欢看giao哥、寒王的土味,药水哥、带篮子的抽象一样,都是为了在被生活裹挟的压力下找到一丝慰藉。
因此,土味入侵蒸汽波乃至流行文化也并不是特别奇怪的一件事。
只是可惜的是,无论怎样的文化,在走向流行的路上都会被消费,然后走向过气。
身处消费主义、信息时代的我们,被土味潮流推动前进,谁又能知道,终点在哪里?
而我只想在蒸汽波的世界,用放慢的速度,对抗着这一切。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 爱嘻哈网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。如需转载,请注明文章来源。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